共1655字 | 预计阅读时4分钟
前言
早在2025年初,彭博社援引多位匿名消息人士透露,汇丰银行(HSBC)正考虑出售其在澳大利亚的零售业务:包括信用卡、按揭贷款和储蓄账户等产品线。
但仍将保留面向企业的商业银行业务。
这则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市场热议:
究竟是什么力量,让这家自1965年踏入澳洲、并于1986年获准商业银行牌照的“老朋友”,在历经近六十载后,悄然退场?
从世界银行到东方银行
花旗银行已被汇丰银行委任寻找买家,涵盖超过40间分行、318亿澳元按揭贷款组合、以及颇为诱人的4.86亿澳元信用卡业务。
汇丰的撤退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一系列全球业务重组中的关键落子。
现任行政总裁Georges Elhedery上任以来,汇丰的战略罗盘坚定指向东方,“剥离非核心、聚焦优势市场”成为汇丰的战略关键词。
这家发源于香港的英资银行正经历一场“瘦身”:
2024年初彻底退出法国零售市场,将业务出售予法国CCF银行;
去年以101亿美元高价剥离加拿大业务;甚至德国业务也一度挂牌待售。
其2024年10月宣布的区域架构重组计划,将原有五大区域市场压缩为两大块,更清晰地勾勒出以香港、英国为核心,专注企业金融与国际财富管理的未来图景。
财务压力下的断臂求生
汇丰的全球收缩背后,是冰冷的财务逻辑与迫切的效率提升需求:
今年2月,汇丰宣布2025年需节省3亿美元成本,并计划在明年年底前从年度成本基数中削减惊人的15亿美元。
投资银行业务在欧美市场大幅收缩,并购咨询及股票资本市场等关键部门相继关闭。
在澳洲市场,汇丰零售业务规模与其本土“四大”巨头相比堪称微小:230亿澳元自住房贷与100亿澳元投资房贷的总和,尚不及澳洲联邦银行(CBA)房贷业务的零头(6000亿的规模)。
监管文件显示,其零售业务虽拥有180亿澳元家庭存款,但在寡头垄断的澳洲市场始终未能突破规模瓶颈。
澳洲的垄断高墙
澳洲家庭财富高度绑定于房产,房贷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命脉。正如上文提到,汇丰在这一核心战场举步维艰。
汇丰1986年在时任财长基廷开放银行业后获得商业银行牌照,怀揣国际化的雄心登陆澳洲。
近四十年过去,其零售业务却始终困在“小而美”的定位中,难以撼动本土四大银行筑起的铜墙铁壁。
澳洲银行业呈现罕见的寡头格局——联邦银行(CBA)、西太平洋银行(Westpac)、澳新银行(ANZ)、国民银行(NAB)四大巨头掌控着超过75%的零售市场份额。
这种格局源于严格监管、历史并购形成的庞大规模效应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忠诚度。
汇丰虽以全球化网络和特色产品(如多币种账户)吸引亚裔移民和高端旅行客户,但在触及普通澳洲家庭核心的房贷与日常银行业务时,其影响力几乎被“四大”的网点密度和捆绑服务优势消解殆尽。
若汇丰欲将业务出售给本地银行,需要取得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(ACCC)的批准。
回顾2021年,NAB以12亿澳元收购澳洲零售业务,便经历了漫长且严格的竞争审查。
对于潜在买家而言,新增的业务是否会实质减少竞争,是最大的关卡。
叠加澳洲本地经济增速放缓,并购价格恐难以匹配卖方预期,导致交易谈判始终胶着。
澳洲经济
汇丰的退场决策,亦折射出澳洲经济面临的困境:
增长放缓与高息压力:
在全球经济疲软阴影下,澳洲难以独善其身。持续的高利率环境抑制了信贷需求,增加了房贷违约风险。汇丰选择此时剥离非核心零售业务,也是对澳洲经济短期前景的审慎判断。
通胀与生活成本之困:
居高不下的通胀持续挤压家庭预算,削弱消费信心与偿贷能力。零售银行业务赖以生存的信用卡消费、个人贷款需求或将面临萎缩。
人口结构依赖:
汇丰核心的亚裔移民客户群是澳洲经济的重要支撑,其跨境金融需求曾是汇丰的重要利基。然而移民政策波动、国际关系变化等外部因素,为这一细分市场的稳定性增添了变数。
结语
从香港英资银行到环球体系之最,再到如今的精简重组,汇丰的每一步,都折射着金融市场的潮起潮落。
世界经济的寒流尚未消退,澳洲零售银行的高壁垒与低回报,亦让汇丰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与定位。
随着汇丰零售业务的剥离,其澳洲重心将完全转向商业银行业务——专注服务企业客户,尤其是利用其全球网络促进澳洲与亚洲(特别是中国)的贸易投资往来。
在澳洲这样高度成熟且被寡头主导的市场,外资银行若无法在规模或差异化上取得绝对优势,生存空间将被持续挤压。
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澳洲的消费者,尤其是依赖汇丰多币种服务和亚洲连接的移民群体,选择将变得更少,而四大的议价能力可能无形中在增强。
随着汇丰澳洲一个个分行的灯光逐渐熄灭,映射着一个更为广泛的现实:在金融全球化的退潮期,即使世界的本地银行,也不得不重新锚定坐标,在动荡的时代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存法则。
*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删除
02
08-2025
01
08-2025
31
07-2025
拉伯配资-拉伯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app-配资公司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