鲍元
殡葬业垄断有四大类型,即:行业垄断、部门垄断、地域垄断和技术垄断。世界各国政府的反制垄断围绕“公益保底+市场有序竞争”破局,形成三大路径:—— 破除殡葬垄断是世界殡葬改革的核心趋势,背后是殡葬公益属性与市场逐利的矛盾破解,以及公平、普惠殡葬服务的必然追求。以下从垄断类型、破局路径、全球实践三个维度解析:
一、殡葬垄断的四大类型及危害殡葬垄断并非单一形态,而是行业、部门、地域、技术垄断相互交织,共同推高殡葬成本:行业垄断:少数企业独占市场(如殡仪馆、公墓独家经营),通过捆绑服务(如强制购买高价骨灰盒)、价格联盟牟取暴利;部门垄断:地方民政部门与企业利益绑定(如事业单位外包核心业务给资本),利用审批权设壁垒,形成“官方背书的垄断”;地域垄断:地方保护主义导致“殡葬服务不出县”,遗体运输、公墓经营被本地企业垄断,跨区服务受阻;技术垄断:殡葬设备(如火化炉)、服务标准被少数厂商或机构控制,新技术(如生态葬)普及缓慢,加剧价格不透明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破除垄断的全球实践:从“管治”到“破界”各国围绕“公益保底+市场有序竞争”破局,形成四大路径:
1. 打破行业垄断:开放市场,分阶监管 中国:2025年《殡葬管理条例》明确 “基本服务政府主导,经营性服务规范竞争”: 遗体接运、火化等基本服务由政府保障(不得承包给个人/企业),杜绝资本垄断;墓地、礼仪等经营性服务允许社会资本参与,但需“殡葬事业单位主导”(如公墓由国企或公益机构牵头,防止土地金融化)。 日本:零售巨头永旺进军殡葬,推出29.8万~148万日元标准化套餐,打破区域殡葬公司垄断,倒逼价格透明; 美国:通过《联邦殡葬改革法》规范资质,允许私营殡仪馆、墓地竞争,但强制“冷静期”“明码标价”,避免资本无序扩张。
2. 破除部门垄断:政企分离,强化监管 中国:严禁“殡仪馆民办企业化”(如某殡仪馆承包给个人被明令禁止),切断“政府部门-企业”利益链;建立独立监管机构(如省级殡葬管理委员会),审查资质、处罚违规(如捆绑消费、强制收费)。 美国:设联邦殡葬管理委员会,统筹全国监管,地方委员会配合,杜绝“地方部门保护本地企业”; 日本:立法要求殡葬服务需地方当局审批(如埋葬、火葬必须获许可),避免部门与企业合谋。
3. 突破地域垄断:统一标准,跨区流通 中国:简化遗体异地运输审批(从“双重审批”转向“便民原则”),允许跨区域殡葬服务竞争(如连锁殡葬企业布局);公墓租期从“强制20年”改为“尊重丧属协商”,打破“本地公墓独家定价”。 日本:通过《坟墓埋葬法》统一墓地建设、骨灰运输标准,鼓励跨区生态葬(如骨灰撒海不限地域),削弱地方垄断; 欧洲:欧盟推动殡葬服务跨境认证,允许成员国企业在欧盟内自由提供服务(如德国殡葬公司进入法国市场)。
4. 破解技术垄断:普惠优先,开放标准 中国:推广生态葬技术标准(树葬、海葬流程公开),补贴环保殡葬设备(如可降解棺木、节能火化炉),打破传统殡葬设备商的技术壁垒; 美国:强制殡葬企业公开服务成本构成(如火化、整容的物料成本),通过行业协会发布技术指南,避免“技术黑箱”; 全球共性:鼓励数字化殡葬技术共享(如虚拟墓地平台、线上祭祀系统开源),降低技术门槛。
三、破垄断的底层逻辑:公益与市场的平衡无论中外,破除殡葬垄断的核心是让殡葬回归公益本质,同时保留市场活力:公益保底:政府必须保障基本殡葬服务(接运、火化、公益安葬)的可及性,杜绝“死不起”;市场补充:经营性服务(高端墓地、个性化礼仪)允许竞争,但需法治监管(明码标价、禁止捆绑)和观念引导(反对攀比);技术普惠:通过政策补贴、标准公开,让环保型、低成本殡葬技术取代“暴利技术”(如生态葬替代高价墓地)。
最新信号(2025年) 中国:民政部明确 “经营性公墓不得滥用市场机制”,严禁“政府划拨土地入股私营公墓”,切断土地垄断;全球趋势:日本“殡葬平价化”;美国“监管补位市场”;中国“去市场化回归公益”,共同指向 “垄断破除→公平普惠” 的行业变革。
殡葬垄断的破除,本质是社会对“死亡平等权”的捍卫——让殡葬不再是资本游戏,而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保障。
发布于:山东省拉伯配资-拉伯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app-配资公司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